首页 >文化 > > 正文

这个神秘天坑,有个“水人”|世界速递

2023-04-19 00:32:58 来源:湖北日报

“‘水人’来了!”


【资料图】

看到一身蓝衣的汪应勇

村民纷纷上前打招呼

“水人”不是漫画里的超级大反派

他是深山村落里的福星

老汪为何被称为“水人”?

这还得从一个神秘的天坑说起

01

“这个天坑不得了!”

4月11日,记者来到宜昌市五峰镇谢家坪村,找到村民所说的“水人”。

57岁的汪应勇,花白的头发,上身蓝色的T恤、一双老旧的球鞋、提着一个旧皮包。

“为啥老乡都叫我‘水人’?跟山里的天坑有关。”面对记者的询问,汪应勇笑了笑。带着记者经过崎岖的山路,来到一处岔路口。

前方杂草丛生,荆棘密布,根本没有路。记者不确定能不能走过去。

“您确定天坑在前面?”

“是的。”汪应勇继续向前走,把树枝拨到一旁,叮嘱记者小心荆棘,注意脚下安全。

约莫5分钟后,一行人来到一处险峻的天坑边。

“这个天坑不得了,解决了上千人的吃水难。”指着深不见底的天坑,汪应勇说。

记者试图探身查看天坑,但天坑外荆棘密布,根本无从看出全貌。

“没有砍柴刀,没法再前进了,当心滑下去,太危险了。”老汪提醒。

汪应勇带记者下天坑

02

翻山越岭

只为找到一处好水源

谢家坪地处五峰大山深处,海拔700多米。别看现在村民安居乐业,村里还开起了茶厂、农家乐等,可20多年前,这里是有名的缺水村。

“有时候连续3个月不下雨,我们要去几公里外运水吃。”村民回忆。

1997年大旱,本就缺水的谢家坪村民,日子更艰难了。

“我们口渴呀,嗓子干得冒烟,到处找水喝。”村民李守望回忆,当年大家四处寻找水源,最后在麦庄村深山里,发现了一处天坑。

天坑上方弥漫着浓密的水雾,看到水雾,大家眼睛一亮,都在想:天坑里是不是有水源?

天坑外围

村民向家春说:“找了不少懂水利的,但这里偏僻,都不愿意来。最后我们想到了汪应勇,他是个水利方面的专家,找他准没错。”

那一年,汪应勇才30来岁,是五峰水利局的一名技术员。村民来找,他二话没说,背上仪器来到谢家坪村。

本以为顺着梯子就能爬下天坑,可来到现场,汪应勇愣住了,“荆棘丛生,怪石嶙峋,连路都没有,根本迈不出脚。”

汪应勇砍掉荆棘下天坑

汪应勇拿着柴刀,和村民一起砍掉拦路荆棘,来到天坑旁边。天坑垂直深度有70多米,地势陡峭,稍不留神就会滑下坑洞。

村民们用26张长梯绑成“天梯”,两头拴在大树上,汪应勇背着仪器,踩着天梯,一步步爬下去。

“天坑壁凹凸不平,小心爬下去的同时,还得提防被石块划伤。”汪应勇说。

天坑下,处处是乱石、杂草、枯枝落叶,坑底有一条地下暗河,暗河里气温比起上面低了10来度。

寻找天坑途中,老汪接电话指导工作

汪应勇点燃火把,踏着冰冷的河水走进洞里勘测,“水特别冰凉,浸骨的冷。”尽管过去了数十年,汪应勇还是记得十分清楚。

为啥点火把,而不用手电筒?老汪解释:“在山洞中,手电筒光线弱,不如火把亮。而且火把可以提高安全性,氧气不足,火把就会变小甚至熄灭,要赶紧撤出来。”

通过实地勘察,汪应勇指导村民打出一条约120米的隧洞,引出地下水,又在另外一头修起了水坝和蓄水池,供村民取水。

天坑地下水的引出,彻底解决了当地吃水难问题,村民们在感激老汪的同时,称他为“水人”。

从天坑中凿洞引出的甘泉

03

“鸡脚下去都冻不见”

老汪却行走数十年

陈显略是土生土长的谢家坪人,对于这里的变化,他非常有发言权。

“村里原来缺水,我们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运水。因为水少,经常因为争水扯皮。自从天坑的地下水引出来,我们再也不愁喝水了。汪应勇是个大好人,帮我们上千人解决了喝水的大难题。”陈显略说。

陈显略接受记者采访

70岁的向家春告诉记者,当年发现天坑后,就把汪应勇请来。“坑下面特别冷,别说下去脚会被冻麻,就连‘鸡脚都要被冻坏’。但老汪不害怕,还帮我们把天坑的水引出来了。去年,遇到了数十年未见的旱情,幸亏有天坑供水。不仅满足了村里的供水,附近几公里的人都来这里取水吃。”

提起老汪,向家春有说不完的话

村民彭正松说:“过去水源很远,水管子出来的水,时有时无。我们缺水吃啊,要骑摩托车去很远的地方运水。自从‘水人’帮我们把天坑水引出来,现在用水方便多了。”

谢家坪村民用天坑引出的泉水洗菜做饭

04

用河水泡面吃

他却习以为常

上世纪80年代,汪应勇毕业于宜昌水电学校。1987年进入五峰水电局,负责测量、设计、施工等工作。目前是五峰水利局高级工程师。

当年刚满20岁的他,在条件最艰苦的乡办水电站工作,全年吃住在工地,每天身负数十公斤重的仪器跋山涉水,对电站取水坝、引水隧洞等进行策划和测量。

汪应勇当年居住的地方,就是这样的房子

汪应勇经常攀登高山,勘测地形

由于经常在野外,他经常随身带着方便面,撕开包装袋,就着河水吃,干的吃腻了,就用生冷的河水泡面吃。“实在不想吃方便面了,就把馒头放石头上烤热,很香,这是难得的美味。”汪应勇乐呵呵地告诉记者。

常年在山路上行走,加上乱石块中行走,汪应勇的球鞋磨损得厉害,换了一双又一双。到底换了多少双,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,“太多,不记得了。”

常年找水,危险也是比比皆是,2005年,汪应勇为了勘探后河水情,前往当地看地形,“石头多,又有很多坎,有块30米高的孤石,我从上面踏过,结果脚底打滑,一直滑到坎边才停住,命差点交代在那里。”回忆当时的情形,汪应勇还是有些后怕。

05

踏遍青山人已老

而他收获3件“礼物”

五峰多山,河流虽多,但水量和降雨量有关,雨水丰沛的时候,大家不愁吃水。可一到旱季,乡亲们的用水问题就迫在眉睫。

36年来,为了解决百姓的饮水难,汪应勇用自己从事的水利水电专业知识参与了渔洋河、天池河等10余条流域规划编制。还涉及到全县近50座小型水坝和电站的新建或改造,为全县的吃水贡献出极大的力量。

汪应勇参与建设的橡胶坝

这36年的辛苦付出,他也收获了3件“礼物”。第一件收获是风湿病,汪应勇幽默地说:“常年在水里走,大河、小溪、地下河都趟过,染上了一身风湿病,一遇变天就疼。”

第二件是解决了不少人的吃水难,“这礼物是我这辈子最重的,很多熟人亲切地称我‘水人’。”

第三件是被很多人叫“师傅”,除了做好本职工作,汪应勇还手把手的教了很多年轻人,把“看家本领”传给他们,年轻一辈都会亲切的喊他一声“师傅”。

“在本职工作外,为啥愿意帮村民解决吃水难?”记者问。

“都是乡里乡亲的,又在我的专业范畴内,用我所学的专业为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看到大家有水喝,我就非常高兴。”老汪回答。

来源:三峡晚报(ID:sanxiawb)

编发:刘郸

审核:邹汉青

出品: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  2015-2022 华中影视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